《文茜的世界周報》
【當全美新冠肺炎死亡人數正式突破十萬,50州卻正在全數解封,哥倫比亞大學最新研究顯示,若美國能提早一周實施居家避疫措施,將可拯救三萬六千人性命;若提前兩周於3月1號實施封城,病故人數更將能減少八成三,這意味著有5萬4千人可望免於染疫而死。但若將時間拉回三月初,整個美國只有八個人因新冠肺炎致死,任何人想要推嚴格的社交距離或者居家禁令恐怕都難如登天。儘管哥大報告引來川普怒批,但專家提醒,即便是時間上的微小差異,也足以防止最壞的數據發生,在疫苗出現之前,必須戴好口罩、落實社交距離防疫,每個人必須堅定的相信,這樣的改變在每一個時間點都能救你一命。】
{內文}
當全美新冠確診死亡總數正式突破十萬人,USA Today在報紙頭版,刊登了一百張染病死者的黑白照片,這是繼紐約時報5月24號,以頭版刊登出「千人訃聞」後,又一家美國主流媒體以類似方式,紀念死於新冠肺炎的美國人,同一時間,一份最新公布的研究結果,更讓人膽戰心驚,自四月以來因新冠肺炎疫情,美國每天處於垂死掙扎的人數,已比去年同期要增加了10%,此時全美50個州已全數解封。
(佛奇/美國國家過敏暨傳染病研究所主任)
美疾管局已經派出更多人力來協助我們進行確診 隔離及追蹤,我覺得狀況會越來越好,我們有能力做到(控制疫情)這點
美國到底有沒有處置不及 應變太慢,美公共電視PBS資深科技醫療記者,近來花了很長時間,企圖解答這個多數美國人心中的共同疑問,如果從三月初就開始採取封城等,更廣泛的隔離措施,美國遭新冠肺炎奪命的人數,是否會大幅降低。
(PBS科學醫療特派記者/Miles O'Brien)
試圖模擬大流行病是非常複雜的工作,因為它呈現指數級增長,並與人類對其做出的判斷相悖,基本公式是,他們會先查看誰容易感染,誰暴露於病毒,誰被感染及誰正在康復,然後他們根據移動性數據,也就是手機移動數據進行測量,藉以了解社交疏離及庇護所的狀況,根據這些數字和相關性,基於美國在這裡實際發生的情況,他們回溯了過去,並假設在該國,如果更早建立那些遵守社會限制時的移動模式
他援引哥倫比亞大學最新模式稱,川普總統是在3月16號限制旅行避免群聚,紐約市長白思豪則在3月15號宣布停課,紐約州長古默的居家避疫令,也是在3月22號才正式生效,若美國能提早一周實施居家避疫措施,粗估將可拯救三萬六千人性命,光是紐約就可以減少1.75萬死亡人數,若提前兩周於3月1號實施封城,病故人數更將能減少八成三,這意味著有5萬4千人可望免於染疫而死。
(Jeffrey Shaman/哥倫比亞大學流行病學教授)
我們的評估認為,大多數的死亡都應該可以預防的,甚至是超過50%都可以避免,到五月三號前,如果我們能提早一個禮拜採取(封城隔離)行動,這些死亡總數都可以大幅減少
死亡數整整拉低一半,乍看之下讓人瞠目結舌,但PBS資深科技醫療記者Miles O'Brien也提醒,若將時間拉回三月初,整個美國只有八個人因新冠肺炎致死,在這個時間點,任何人想要推嚴格的社交距離或者居家禁令都難如登天,因為這類嚴厲做法,只是為了確保醫療體系不致於瞬間崩潰,推估模式並沒有將其列入考量,以韓國為例,它們雖然是所謂超前部署的最佳範例,但它們之所以能在很早期就進行廣泛檢測,追蹤調查接觸史,有效降低了感染人數,如今得以全面復工,也是因為疫情一開始,就爆發新天地教會的大規模群聚感染。
(Jeffrey Shaman/哥倫比亞大學流行病學教授)
我認為既然每個人都無可避免會被感染,如果我們真的要控制住這種病毒,或者在美國以類似方式讓感染數字下降,換言之,每天不會有兩萬個新增個案,而是每天只有兩百例,我們就將處在類似的狀況下,也就是可能可以以相對較長的時間控制住疫情,同時給我們自己開發治療藥物及有效疫苗更多的機會
哥大這篇研究企圖證明早期非藥物干預措施,對控制大流行病傳播的重要性,尤其是當新冠肺炎疫情還未散去,各國紛紛開始解封之際,防疫指南顯得更為迫切,但以美國為例,總統川普早期唯一做的事,只有針對中國封關,如今防疫指南更是形同具文,當下的川普受不了別人「提醒」,尤其是那些打著「科學」「數據」的說法,更是形同與他為敵。
(記者VS 川普/美國總統)
哥倫比亞大學的一項分析說,如果封鎖或社交距離能夠較早實施,該分析說,幾乎所有失去的生命都可以被挽救,然後《紐約時報》記者發表了一條推文,暗示您應該對這些死亡負責。(你知道,這真的很無恥,我指的是這些從虛假新聞媒體及一些自由主義機構所看到的內容,哥倫比亞是一個自由無恥的機構,會這樣寫是因為所有迎合他們的人都在我之後幾個月跟進,但他們最初還說我們不應該關閉它(中國邊境) ,看到了這份報告,哥倫比亞大學會這樣做是很可恥的,因為他們與一小群告訴他們該做什麼的人一起玩)
川普把矛頭指向批評他的哥倫比亞大學,事實是類似報告近期如雨後春筍,不約而同都呼籲盡早做好防疫舉措,即便是時間上的微小差異,也足以防止最壞的數據發生,他們憂心各國在解封後的每一天,都可能如三月的美國,在未來付出極大代價,正如《紐約時報》所言,電腦模型無法捕捉特定個人的命運,但每個被感染並於後來表現出症狀的死者,都有一個名字 代表他所在之地,背後有著屬於他的故事,在疫苗出現之前,重要的是戴好口罩 落實社交距離防疫,每個人必須堅定的相信,這樣的改變在每一個時間點都能救你一命。
含主持人陳文茜解說,請點閱【完整版】2020.05.30《文茜世界周報-歐洲版》
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iXoYdgXbWJU